導讀:昆明中國國際旅行社信陽旅游集散地免費為您老提供信陽文化解讀有關的信息,信陽市位于河南省的南部,地處中原腹地,總面積約為18819平方公里,自古便有“三省通衢”的稱謂,歷史上一直
信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西周時期為申伯的封邑地,到秦朝時設為義陽鄉(xiāng),北宋時期改名為信陽,并一直沿用至今。楚漢文化在這里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后,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融合與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淮河文化。信陽還是中華姓氏的根基,如今漢姓中100個大姓當中,就有包括黃、賴、羅、蔣等其中的13個源自于這里。同時信陽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終點以及子路問津處,著名的典故司馬光砸缸與亡羊補牢也是發(fā)生在這里。
【宗教文化】
羅山靈山寺坐落于信陽市羅山縣以南,始建于北魏時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唐朝時被改為靈山寺。唐明皇李隆基之女曾于公元713年修建,在皇姑故后,皇帝前往降香,從此便被封為“國廟”,根據(jù)相關資料中的記載,靈山寺屬于臨濟正宗支派。該寺院由金鼎、大寺以及中、南、北、馬放溝等六大部分所組成,原有殿宇多達一百六十余間,最鼎盛的時候,前來朝拜與降香的信徒一年可達三十多萬人。靈山寺有著非常嚴整的建筑布局,六座大殿均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歡樂殿供奉關公,祖師殿供奉達摩,大佛殿供奉釋迦,法堂供奉羅漢,祭仙宮供奉上、下八仙,五星殿供奉玉皇大帝與魁星,體現(xiàn)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
【傳統(tǒng)音樂】 信陽民歌的種類有多達十余種,包括革命歷史情歌、民歌、新民歌、號子、山歌、田歌、水歌、燈歌、叫賣、小調、兒歌、時政歌、儀式歌以及敘事歌等。這些歌曲深刻且生動的彰顯出了信陽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與愿望,映射出信陽不同的地區(qū)與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是信陽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依然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在1984年5月的時候,河南電視臺以信陽民歌為題材拍攝了《歌鄉(xiāng)行》大型音樂專題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如今已經收錄了多達上百首信陽民歌。非常著名的信陽民歌有《8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花轎到門前》以及《車水歌》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音樂演奏的形式與節(jié)目,如“潢川鑼鼓”與“商城絲弦”等。
【傳統(tǒng)曲藝】 灶書也被稱為“丁香戲”,是信陽市固始縣所特有的一種民間曲種,更屬于中國非常稀有的曲種之一。關于灶書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于說書的內容大多為孤孀之怨與棄婦之憤,以及深閨幽情與村野愛情等,其大部分聽眾又都是基本不出門的“鍋前鍋后人”,也就是丫環(huán)、仆女或老媽子等,故而稱之為“唱灶”,所唱的內容便為“灶書”;另一種則是由于其最早的唱段為《郭丁香》,當?shù)厝擞謱⒍∠惴Q為“灶王奶奶”,其丈夫張萬良則被稱為“灶王爺”,因此唱他們的故事便被稱為“唱灶”,內容為“灶書”。據(jù)考證,灶書起源于清朝早期,發(fā)展至令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最初的時候僅流行于固始地區(qū)的東鄉(xiāng)與北鄉(xiāng)等地,直到清末至民國年間的鼎盛時期,才逐漸流傳到固始縣周邊的大部分地區(qū),之后又流傳到整個信陽地區(qū)以及湖北省等地。
【傳統(tǒng)技藝】 信陽毛尖茶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的傳統(tǒng)名茶之一,因其“條索細秀、圓直有峰尖、白毫滿披”故而得名為“毛尖”,又因為其產于信陽而被稱為“信陽毛尖”。其自古便以“細、圓、緊、直、多白毫”以及“香高、味濃、色綠”等獨特的風格而飲譽海內外。正宗的信陽毛尖采制技藝,要數(shù)周氏炒茶最為著名,其家傳的炒茶技藝主要概括為:“憑感覺來掌握生鍋與熟鍋的火候,靠技巧將茶搓得緊、細、圓、直,并用眼看與鼻嗅而殺青出香”。該技藝不僅世代傳承,且收徒相傳,在信陽產茶區(qū)具有很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如今機械炒茶逐漸普及的情況下,傳統(tǒng)手工的炒茶技藝變得更為難得,故而品的不僅是茶香,還包括蘊含于內的手工技藝與歷史傳統(tǒng)。
感謝您來到昆明國際旅行社網(wǎng)站,文章有用可以收藏或分享這個網(wǎng)頁,可直接復制: 原標題:信陽文化解讀 http://www.horizonlinepublishing.com/gonglue/henan/3203.html 然后轉發(fā)好友,讓大家知道這個河南旅游攻略吧!如有發(fā)現(xiàn)侵權可以直接聯(lián)系站長為您刪除。
|